第两千七百零五章长生?(第3/3页)
作品:《长生十万年》或许对其他大儒而言,这乃是孟圣显灵,可能是一种圣迹。</p>
但对蔡文公而言,这却绝非圣迹。</p>
因为!</p>
这虚空中的字迹,和蔡文公临摹了,足足五十年之久的字迹——如出一辙!</p>
准确的说——一模一样!</p>
这分明就是,同一个人所写!</p>
或许在多年前,因为修为不足,蔡文公还无法确定此事。</p>
在历经五十年的沉淀,以蔡文公如今的修为,他一眼就能确定!</p>
可也正是因为这样,蔡文公心中的震撼,这才会越发之浓郁。</p>
“若这竹简上的竹简,果然是孟圣所写,可他老人家,已经逝去了两千年!”</p>
“而如今,这虚空中的字迹,又当如何能够解释?”</p>
“难不成,孟圣存活了,两千年不成?”</p>
一个人,哪怕是圣人,他岂能两千年不死?</p>
圣人无论多强大,圣人也是人,圣人的肉身,同样会腐朽!</p>
就算是孔圣,在百年之后,依旧会化为黄土,消散于天地之间!</p>
儒家和道家的理论,虽说都能诞生圣人,而二者的出发点,从一开始就既然不同。</p>
哪怕是道家教主老子,他虽然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,将治国的思想,融入到了道家理论之中。</p>
但问题是,老子最终的结局,也是骑着青牛,离开了函谷关,飘然而去。</p>
就连道家的教主,最终都会脱离凡尘,羽化飞升而去,更何况他的徒子徒孙?</p>
但孔圣,却不同!</p>
孔圣哪怕是在他,去世的最后一天,依旧在读书修儒,思索如何才能够,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。</p>
哪怕是孔圣他在,去世的最后一秒,他依旧在感慨,感概此生无法实现,礼乐仁和的社会,只能托付给后来者。</p>
换句话说,儒家是理论,从一开始,就是为了治国,为了治理天下。</p>
儒家的最高终究,从大儒的四大境界,就足以完美体现——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!</p>
长生不死,这是道家圣人的追求,至于能否实现,蔡文公并不知道。</p>
但蔡文公却知道,儒家的圣人,并不追求肉身长生,而是追求——精神永生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