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8章汴梁城内遇奇才三(第1/3页)

作品:《走进唐朝

李烨和张天成、温谦、敬翔单独乘坐一辆马车在队伍的最前面,离开汴梁城,向东都洛阳出发。</p>

李烨设计的四轮马车已经很接近近代马车的样式了,敬翔看见四个轮子的马车便十分的惊讶道:“这是四轮马车,坐在上面岂不颠簸”。</p>

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,其实这是不对的,首先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四轮马车,出土的一些陪葬品中就有四轮马车的模型,而且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四轮马车的身影。</p>

那么为什么古代没有大量使用四轮马车,而是大量采用两轮马车呢?这里面的原因有许多,最主要的原因有道路的原因,因为古代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土路,时间一长坑坑洼洼的不可避免,在没有减震器和弹簧发明前,坐四轮马车并不比两轮马车舒服,而且整车因为十分颠簸更容易损坏,相信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些了。</p>

当然,还有马匹的问题,要知道中原并不产马,中原使用的马匹大量是从草原进口的,而且古代马匹属于战略物资,普通人很难使用,这间接的造成了四轮马车很难普及。同时四轮马车需要安装转向装置,这也增加了四轮马车的设计难度。最后,四轮马车对于古代战争根本没有多少用处,跑不快追不上在冷兵器时代用处相当有限,基于以上原因四轮马车在古代不是没有,而是不好用,所以也就渐渐弃之不用。</p>

李烨也很奇怪敬翔怎么会认识四轮马车,而且还知道四轮马车比较颠簸,“敬兄认识这四轮马车”,李烨惊讶的问道。</p>

敬翔一笑道:“四轮马车古今有之,只是因为使用多有不便,才很少有人使用,不知李典军怎么也会使用四轮马车,难道李典军不知道四轮马车不好使用吗”。唐代的文人可不像明清时代的文人,不识五谷,敬翔好书,对杂书也多有研究,知道四轮马车的缺陷。</p>

李烨说道:“既然敬兄也知道四轮马车,不妨坐坐感受一下再说”,李烨随行车辆中也就三辆四轮马车,大部分还是两轮马车,主要李烨不想过分的招摇,毕竟清一色的四轮马车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。</p>

李烨和敬翔、张天成、温谦登上四轮马车,离开客栈上路,启程返京。</p>

四轮马车同样颠簸,但是感觉已经跟两轮马车的舒适度差不多,如果在新城的道路上,一点颠簸的感觉都没有。敬翔十分的惊讶,这辆四轮马车并没有相信中颠簸,是书上记录错误,还是这辆四轮马车跟以前的不一样,“李典军,这辆四轮马车怎么一点都不颠簸,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机关不成”。</p>

李烨知道敬翔会问这个问题,因为温谦也问过同样的问题,李烨看看温谦道:“这个问题还是温兄来回答吧”。温谦作为敬翔的同窗,同样在新城有一辆四轮马车,让温谦回答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了。</p>

温谦见李烨让自己回答,便笑道:“敬兄的问题还是让某来解释吧,这四轮马车是李典军改装发明的,在原有的四轮马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减震弹簧和一组转向机构,这样四轮马车便不在颠簸,而且驾驶起来十分的请便。不仅如此,四轮马车内部十分宽敞舒适,长途旅行的时候,还能在四轮马车内休息、睡觉,在即墨县已经十分普及了”。</p>

敬翔上车的时候,已经注意到车厢内的空间比两轮马车的空间要大许多,可以同时容纳下三四个人在车厢内休息、睡觉。敬翔点点头道:“温兄说的减震弹簧是不是可以减少马车的颠簸,那减震弹簧是什么,某怎么没有听说过”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