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远征欧洲6西非军事基地(第2/3页)
作品:《晚明风云》加蓬的利伯维尔环球物资商贸城。</p>
芳族黑人酋长会在每个周一,带着他们的族人把他们种植的玉米、木薯,可可、咖啡,运到商品交易中心,换取华夏帝国出产的铁制农具,棉布、瓷器、蜡烛、马灯、玻璃制品、中药等物资。</p>
王麻子菜刀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,比起他们还在使用的石制工具或者骨质工具外,菜刀无疑是抢劫杀人狩猎的重要利器。</p>
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,一把张小泉镰刀可以换一根象牙。一把王麻子菜刀可以换十个奴隶。而一把钢制1630式军刀,则可以换一根乌木。</p>
狩猎大象和砍伐乌木,已经成为加蓬当地黑人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。</p>
居住在沿海平原的姆庞奎人会在每个周二定期来到商品交易中心。姆庞奎人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,他们习惯于按母系续谱和继承财产,从舅居住。依靠棕榈油、棕榈仁、可可贸易,姆庞奎人成为西非大陆最富有的黑人部族之一。</p>
分布在奥果韦河上游及其支流奥卡诺河与利文多河之间的姆贝特人,也按母系组织他们的小社会。</p>
帝国建设者们到来之后,港口城市建设的需要,让桃花心木、奥库梅木和奥齐戈木等珍贵木材走出了原始森林。</p>
浅粉红色的奥库梅木,因为带有漂亮的纹理,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气味,木质轻而软硬适中,具有防蛀、防水的性能,被制作成高档家具,畅销帝国本土。</p>
姆贝特人将木材运到港口,除了换取铁制工具、打火机、食盐等物资外,他们更喜欢华夏帝国出产的药品,比如黄连素、万应百宝丹、清凉油等以及杀虫剂。</p>
当地人视中国普通药为“神药”。其实不但是当地人,而且是全世界的人都视中国的医药为“神药”。</p>
17世纪的非洲,热带疾病肆虐。</p>
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和亚马逊热带雨林,炎热潮湿气候环境下,滋生着蚊子、黑蝇、白蛉、采采蝇、猎蝽和家蝇等昆虫。一旦被叮咬或者接触遭污染的水与虫卵孳生的土壤,都极有可能患病。比如土源性蠕虫感染、淋巴丝虫病、盘尾丝虫病、血吸虫病、麦地那龙线虫病、人畜共患蠕虫病、登革热/登革出血热、狂犬病、雅思病;、利什曼病、非洲人类锥虫病、美洲锥虫病和布鲁里溃疡。</p>
所有这些疾病令患者备受折磨,致盲或致残,造成相貌毁损,或肢体残缺。</p>
它们有隐性潜伏期,患者往往在几乎毫无知觉感染多年后才发病和严重受损,错过了医治良机。在此期间,寄生虫在体内繁衍流窜。成熟后蓄积在组织、内脏、眼睛或淋巴系统。一些寄生虫毁坏皮肤和皮下组织。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。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。还有一些被忽视的热带病进入晚期后,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致人于死命。</p>
利伯维尔基地医院院长冯晓辉表示,“即使是一片普通的退烧药,在华夏帝国大陆只需要2角钱华夏币,但在非洲大陆,可能要20多元华夏币才能买到。”</p>
帝国远洋航运公司的轮船每次经过利伯维尔,冯晓辉都强烈要求带药品过来,这样不仅可以为帝国带来高达一百倍的利润,而且可以收买人心。</p>
有趣的是,当地的巫师也大肆宣扬华夏帝国的药品为神药。</p>
有一次,一位黑人巫师自己因为饮食不干净而经常拉肚子,吃了冯小辉给的肠炎宁之后,立即见效。从此之后,巫师成了基地医院的常客,经常带着他的族人到医院来求医问药。</p>
清凉油对于利伯维尔的当地人来说更为神奇。因为他们无论肚子疼、头晕脑热或感冒发烧,黑人和白人劳工都爱拿清凉油往不舒服的地方“擦擦”,马上感觉舒服。</p>
因此清凉油又有一个生动而又有趣的名字擦擦。</p>
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兰等过的奴隶贩子,在加蓬掠获黑奴的同时,也顺便把帝国的药品转手卖往美洲巴西或者阿根廷。</p>
离开利伯维尔北上,便是帝国军队在非洲的第三个军事基地--达喀尔。</p>
达喀尔位于佛得角半岛,大西洋东岸,当大西洋航线要冲及西非重要门户,是欧洲至南美、南部非洲至北美间来往船舶地重要中途。</p>
这里的港口水深港阔,更适合停靠大型的军舰和商船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