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钢铁**(第1/3页)
作品:《抗战之红色军神》从迪化到阿克斗卡铁路项目的搞定,让中国统帅部上下一片喜气。这外交,好难啊!终于悄悄地算计了俄国人一回。</p>
至于那贷款是否收回,与这条铁路即将带来的好处相比,根本就是一个次要问题。</p>
为了表示对这条跨国铁路的重视,在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天,政务院就又安排了3个工程兵师共计45000人的建设大军前往西北,加快兰州到迪化铁路的建设速度;等到苏俄的铁路设计方案拿出来,中国方面将直接派出5个工程兵师,直接开赴苏俄境内,争取在1941年7月之前将这条“欧亚大动脉”建成通车。</p>
当中国将自己关于“欧亚大动脉”的计划报给苏俄方面后,斯D林在克里姆林宫里大笑着说道:“这个中国,很有意思嘛。”</p>
中国,确实很有意思。譬如,中国同意从1940年起,每年向苏俄出口稻米200万吨,面粉100万吨,玉米100万吨,食用油20万吨,就大大缓解了苏俄的粮食供给问题。</p>
苏俄的农业搞的是集体农庄,在早期的热情散尽之后,苏俄的粮食产量连续下滑,早就跌到了粮食安全线之下,而且农庄的工人,平常都处于饿饭状态,劳动热情又怎么可能提高?苏俄的这种状况,像极了后世天朝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,根本就养不活自己,也养不活国家。即便苏俄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,同样也解决不了粮食问题。</p>
只是,在与中国的协议中,中国有一个要求很奇怪:他与苏俄签订了5年期共500万吨的钢铁进口合同,但中国方面却要求在1940年供货200万吨,其他年份每年80万吨,最后一年60万吨。</p>
中国方面给出的解释是:“中国在同时进行十数条铁路以及几座大型桥梁的修建,1940处和1941年是用钢的高峰期。而中国本身的钢产量还不足60万吨(实际产量更多,但要保密)。”</p>
虽然中国的解释苏俄并不认同,但1939年的钢产量已经是1200万吨,应付合同上的数量问题不大。考虑到苏俄需要中国方面的先进飞机技术,即便有疑问也签订了合同。</p>
其实,向苏俄索要钢铁只是武爱华的“恶作剧”而已。在世界各大国中,苏俄的钢铁产量仅与德国持平,远远落后于美国。中国钢铁进口,主要的货源在美国。</p>
好在到1940年之前,美国都在奉行“孤立主义”,而美国也喜欢大发战争财。也因为如此,武爱华从1937年开始,就加大了对美钢铁与机械的采购,特别是钢铁,年进口量从1936年的50万吨,1937年的100万吨,1938年的200万吨,1939年就达到了400万吨,而需要美国在1940年交货的钢铁,更是惊人的600万吨。</p>
因此,要说与中国的关系,美国的钢铁巨头们与中国的关系最好。因此,除了钢铁之外,在原油、机械进口方面,美国的钢铁巨头们也帮了不少的忙。</p>
自然,支付美国这些重工产品的,一是中国生产的大量轻工产品,二是美钞现金,三是分期付款。譬如一笔100万吨的钢铁交易,货款一般找美资银行贷款,由中国方面分三年或五年付清本息。如果需要抵押,那也很好。中国就不缺抵押品。什么港口建设权、机场建设权、矿山开发权、航道开发权等,要什么抵押什么。前提是中国付不起这笔款子,你们就可以前来“建设”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