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出世(第1/3页)
作品:《前程夙愿》第一章出世</p>
楔子</p>
清顺治十二年冬夜,四川省峨眉山峰下报国寺覆盖着薄薄一层白雪,天气格外寒冷。清晨,大殿里檀香袅袅,诵经声中,一枯瘦老僧端坐于蒲团之上,手书偈曰:红尘灾劫乱如麻,人生如梦镜中花。笔影写字尘不动,日照湖底水无痕。具静律己用缘起,入报喜地几人知。心性觉悟得大道,洞天福地自逍遥!</p>
写罢,目视众僧许久,最终摇头长叹一声,竟掷笔盘坐而逝。</p>
老僧法名渡闲,世人称“明灯道人”,积佛道修行于一身的大成者,入龛火化后建舍利塔于寂照庵下的树林之中。</p>
几十年来,此偈终是无人能解悟!</p>
正文:</p>
峨眉山报国寺最初名“会宗堂”,明代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,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侧的虎头山下,取儒、释、道“三教”会宗的意思。在去报国寺的路上,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过黝黑的松林,绕过村庄,向东流入大河。村子名叫罗家邑,约有十余户汉族人家,大都以狩猎为生,偶尔将猎物送到城镇内,换些柴米油盐,日子过得虽然清苦,倒也自在。</p>
溪水旁有座三坊一照壁的破旧院落,黄墙灰瓦,屋檐上散生着几簇杂草。房主名叫罗清远,自幼双目失明,平日里靠着亲戚和街坊邻居们接济着勉强度日,年景不好时,也常出外乞讨。直到四十多岁时,在城镇外遇到个逃难的外乡汉人女子瑛娘,带回来村里,终于成了个家。</p>
开始时,听村里人议论说瑛娘模样丑,老罗心里寻思着一个瞎子有人跟就不错了,反正自己也瞧不见,好看赖看都是一个样。这瑛娘很能干,没多久就在屋后开垦了一小片荒地,种上了青菜,还养了几只鸡和一头小猪崽,日子逐渐有了奔头。第二年春天,老婆怀上了孩子,老罗中年有后,心中自是欢喜不已,可内心却又总是惴惴不安。</p>
秋去冬来,分娩的时候到了。</p>
接生的邻家阿婆在屋里忙碌着,老罗则拄着木棍,站立在院门口焦急等待着。许久,他终于听到了婴儿降生时的那一声啼哭。</p>
“是个男孩儿,老罗,”阿婆推门出来,满脸的喜悦,“孩子的眼睛是……好的。”</p>
老罗闻言一怔,干瘪的眼眶里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。</p>
当年祖父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,曾在大山里猎杀过什么不干净的东西,不久眼睛便盲了。父亲和老罗出生时就是瞎子,恰巧应了当地寺庙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说法,难怪自瑛娘怀孕起,他就一直担心不已。</p>
阿婆提醒他:“孩子起了名字么?”</p>
“就叫志祥吧。”老罗想了想说,但愿这孩子终结那缠绕了三代人的噩梦。</p>
数年后,志祥已经七八岁了,长得酷似父亲,额头圆润,体格健壮,眉宇间有股子灵气,只是性格内敛,不太爱讲话。</p>
春天杜鹃花开的时候,村里几个同龄孩子开始念私塾,尽管家里穷,瑛娘还是省吃俭用凑足了学费,让志祥一同上学。村子西头前行数里地,报国寺旁有两三间空置的破旧僧房便是塾舍,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都来这儿就读。</p>
教书的杨先生是个面容枯槁的黑瘦老头,黄褐色的牙齿,嗓音嘶哑,一对小眼睛老是眯缝着,好像睡不醒似的。听说他是打中原过来的,寄居在报国寺已经好些年了,靠教私塾挣点银子勉强度日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