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一章兵多精良(第2/3页)

作品:《三国辅助系统

士兵们可以理解这点,愿意忍受。但张灵可不干,这些都是陪着自己打生打死的伙伴,他们拼了自己的性命,来为自己的前程而战。自己哪里能亏待他们?</p>

于是张灵主动出钱在沿途的村镇买了一批肉食豆类,简直把张灵肉痛的不行。之前自己那么节省,连贿赂看门的钱都出不起,结果却把钱交代在这里了。</p>

还好一路都是水路,花费算不上大。不然张灵真要一夜回到解放前了。</p>

进了县衙,交割完最基本的手续后。张灵别的都先不管,第一时间先去安置这些士兵。</p>

县城内自有供士兵居住的军营,由于考虑到在战时会有友军来进驻,所以容量很大。刘备军的几千人住进去不成问题。而后张灵又执印信命县内仓库开仓,运一批粮食到军营。</p>

看到士兵吃饭暂时没问题了,张灵就暂时放下心来,回到县衙继续交割。之前只是弄了公文手令,没那个的话,没权限开仓库。要把全部手续都弄完,没几天搞不定。</p>

见到刘备还在与县衙的那些吏员客套、联络感情,张灵摇摇头,心说:费那功夫干嘛,这些吏员要是听话便罢,不听话就直接换掉,反正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。</p>

好在这些吏员还是确实听话的,因为黄巾之前已经替刘备他们干过这事了。当初前任刚上任太守时,底下的官员吏员们一个个仗着关系后台,个个刺头,个个不听话,阳奉阴违,下阴招使绊子。</p>

黄巾可不吃这套,你们后台再硬硬的过刀枪?就算真硬的过黄巾大义,黄巾也照样敢收拾他们。于是整个泰山的官吏,十之八九都被黄巾派出的人给杀了,然后另找了一批人接替位置。这样一闹的结果就是,没人敢再压榨民众。一个个的都唯唯诺诺,服服帖帖的。?</p>

张灵又叫书吏将县内的文书档案拿来供张灵翻阅。好在这些县志、档案之类的还是比较容易懂的,没有特意用拗口难懂的文言。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,张灵就直接叫吏员帮他解释,他也不怕吏员笑话他,谁敢看不起他,他就叫谁好看!?</p>

反正现在的张灵,上面有人,下面有兵,谁也不惧。?</p>

看了下县志,上面简单介绍了下泰山县历史,管县据说是春秋时皇帝们祭天就是在这里,也就是说是在此祭天,所以后来改叫泰山县。也不知哪种说法是真的。当地水流和湖泊还是不少的,算是一块适于耕种的地方。相对应的,人口亦是不少,原先有近两万户,五万人口。?</p>

只不过因为之前的黄巾之乱,导致人口流失了不少,地也荒了一部分。?</p>

张灵又查了下土地所有状况,发现目前无主的田地还是不少的。在朝廷刚刚收复这块地方时,虽然也组织过流民开垦,但毕竟时日尚短,还有不少无主土地没有分配出去。虽然有不少当地官吏侵吞了一部分,后又被黄巾给收了回来。?</p>

现在张灵的四千兵崽子,倒是正好可以用来开军屯,把这些无主田地利用起来。当然,流民还是要继续招。四千人来养一千战兵,还是不够的,至少张灵练的一千战兵不是四千军屯能养得起的。?</p>

张灵问了下吏员招募流民工作做得如何,以及如何做的。?</p>

那吏员答道:?</p>

“禀张县尉,自从朝廷派兵收复本县后,就有不少原先的当地住户,从外地赶了回来,这些人大多拥有地契,原有土地被侵占的,也大多在黄巾的杀刀下,或退回,或进行了补偿。另有一些非本地住户,也就是县君您所说之流民,在看到本县安宁后,亦决定定居下来。朝廷便下令给他们登记造册,入本县户籍,并分配田地。另有在战争中俘获的黄巾贼寇俘虏,除部分精壮者被充为军队,部分罪大恶极者被斩首外,剩下的便被编为民籍,分配各县参与屯垦。”?</p>

张灵想了想,发觉这朝廷也并非一无是处,至少这流民安置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嘛!?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