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0章人心向背(第1/3页)

作品:《宋阀

“大王。”吴璘快步奔上前去,趁徐卫下马之前作势扶了一下。后者一落地,就手搭凉棚眺望前方的关城。只见果然是座雄关,东西有太岳山,吕梁山相夹,汾河又从中流过,确是易守难攻。据说此关从前名叫冷泉关,是汉高祖刘邦为北拒匈奴所创,因有泉水寒冷,由是得名。现在金军拒着此处,有居高临下俯瞰之优势,确实有些棘手。</p>

“图绘了么?”徐卫看罢问道。</p>

“已绘制好,并详细询问了此地百姓。听说,前几天才有大股金军进驻关城,想是知道了我军的动向。”吴璘答道。</p>

“拿来我看。那个谁,杨彦张宪,还有元吉兄都来。”徐卫说着,解了身上战袍,旁边亲兵递了几把马扎过来,一众将帅就地坐着,展开关防图看了起来。</p>

吴璘因为熟悉情况,充作解脱,手指地图道:“这阳凉关依山而建,整个抬高,我们去就是仰攻,如此一来威远砲恐怕力有不逮。河东重镇,三晋雄关之称,绝非虚言。”</p>

徐卫细看那关防图,必须打下这阳凉南关,然后再打下阳凉北关,才能进入太原盆地。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痛了,这两座关若只以险要程度而言,几乎都可以和潼关相提并论。硬攻的话,伤亡大是避免不了的。</p>

“没奈何,再难也得上,打下阳凉两关,才能攻入太原。大王,我来吧。”杨彦是从来不会给徐卫丢份的。</p>

徐卫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韩常,只见他面容平静,仿佛置身事外。遂摆摆手:“暂时不急,此关甚是险要,得拟出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再动手,贸然上去,是拿弟兄们的性命开玩笑,先扎营吧。”</p>

军令一下,各军遂在关前安营扎寨。徐卫出兵时,马步正军,加上番兵、弓箭手、乡兵、勇壮,计有六万余人。河中府和解州先后投降,又得万余兵马。所以,阳凉关前,西军的人多势众,让关上金军将士胆战心惊!一入夜,只见宋军大营里处处篝火,映照得黑夜如山白昼!</p>

徐卫在牙帐里独自吃着饭,行军在外,伙食也简单,不过就是几块馍,一盘肉,一盆汤,那一道小炒,已经算是统帅的优待了。</p>

“大王吃饭呢?”吴璘掀起帐帘,见状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。</p>

徐卫抬头一看,点头道:“唐卿,进来,吃过没有?要不给你添副碗筷?”</p>

吴璘来到桌边,摇头道:“卑职吃过了,大王自便。”</p>

“找我有事?坐下说。”徐卫知道他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,遂问道。</p>

吴璘缓缓落座,像是在思索着话题,一阵之后,才开口道:“这阳凉南北两关,自古便号为三晋之雄,如今金军据守,若去强攻,虽说有可能攻得下来,但伤亡必大。卑职所忧者,正在于此。”</p>

“嗯,这是我揪心的地方。”徐卫赞同道。吞下口中的食物,他盯着桌面继续道“唐卿,不瞒你说,此番东征,我原本不抱多大的期望,是本着响应辽军而来。但是一入河东,战局之顺利超乎我的预料。”</p>

吴璘听到这里,猜测道:“有可能是女真人将主力都用去对付契丹人了。”</p>

“不排除这个可能。”徐卫道。“所以,这才让我不得不思考,我们的既定战略是不是保持了一些。”战前,西军的作战目的,是攻下河中府,扫荡河东南部,最终占领平阳府。平阳府是太原盆地进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必经之道,地势狭窄,易守难攻。只要据守这里,以后金军想南下,就不容易了。</p>

但是开战不到两个月,西军的既定目标已经完全达成,甚至还迫使金军名将韩常投降。徐卫带兵多年,这一回恐怕是打得最容易的。</p>

“卑职个人认为,此次攻打河东,是有可能直逼太原的。而且这个机会难得,契丹人在北面牵制了金军主力,我军若不趁此机会尽量扩大战果,将来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。”吴璘郑重说道。</p>

“我晓得,但阳凉两关横在面前,飞也飞不过去,如之奈何?”徐卫问道。</p>

吴璘闻言,将身子往前倾了一些,低声道:“卑职有个想法,或可不战而下两关。”</p>

徐卫看向他:“你是说韩常?”</p>

“正是!”吴璘重重地点了一下头。“韩常是女真人在河东的主将,眼前之敌都是他的旧部。他现在投降了我军,如果让他招降守军,或能奏效。”</p>

徐卫放下碗筷,叹了一声:“我不是没想过。但这么些天来,相信你也看出了,韩常虽降,但他的心却没跟我们在一起。如若不然,他早就主动请缨了。”</p>

“这可由不得他!”吴璘变色道。“既降我军,就该听大王节制!他若不肯,就是心系故国,如今能留他?”</p>

“韩常是金营名将,自然有些傲气在。”徐卫笑道。</p>

“这管不了,如果他不肯,大王就发他的旧部去攻阳凉关!”吴璘怒道。</p>

徐卫连连摇头:“此事断断不可。之前他投降时,与我约定两事。一是善待士卒,二是不加侮辱。我既然答应他,就不会反悔。”</p>

“大王惜降卒性命,难道就不吝自家弟兄的……”吴璘十分不解。</p>

徐卫招招手,亲兵过来收了碗筷,擦了桌子。他又起身到文案前,取了一个本子,扔在桌上道:“看吧。”</p>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/p> </div>

吴璘不明就里,遂取过本子翻看来看。刚看到排头,他就怔住了,因为这是徐郡王写给朝廷的奏本。再往下看,大王在本子里报告了进军河东的成果,着重提到大金河东安抚使兼诸路兵马都总管韩常以城降的事。并上报称,打算让韩常到杭州行在面圣,听候裁决。</p>

吴璘看罢,越发不解:“大王非但不让他劝降,还要使他往江南?”</p>

徐卫轻笑一声:“唐卿呐,你如果是韩常,愿意去江南么?”</p>

吴璘想了想,否定道:“恐怕不想,离开部队,孤身入境,但凡有得选,肯定不会这样做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