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8章麟王回京(第2/3页)
作品:《宋阀》但徐良并不担心这一点,满朝文武,谁有几斤几两,他门清。不管谁上来,都难以对他构成威胁,只能是个摆设。哪怕就是征召已经致仕退休的老元勋,他也不惧。可当听到“麟王”这两个字,他不得不叹口气。</p>
说起来,折家跟徐家的关系还挺不错。当年老九被锁在河东平阳,脱不得身,正是折可求率领折家军长途奔袭,救虎儿军出来,然后合师一处,铸就了定戎大捷!后来折家奉旨南迁,老九还亲自赶到潼关相送。</p>
而且老九和折彦质的私交也相当深厚,昔日紫金虎在杞县烧粮,陷于金军包围之中,也是折彦质第一个领兵相救。说起来,这该是过命的交情吧?</p>
可是,这世上再深厚的情谊,恐怕也挡不住这一“击”。麟王一旦作了首相,他绝对不可能当个摆设,哪怕是志同道合,也难免有冲突。若是旁人也就罢了,可折彦质功盖当代,声望怕还在自己之上,于伦理上来说,还是自己的前辈,这事,麻烦。</p>
想到这些,徐良苦笑道:“我若个作谗臣,事事顺着圣上,谁也不得罪,只怕还不会有这事。”</p>
朱倬非但跟徐良志趣相投,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,他对徐六除恶务尽,乘胜追击的方略极为赞同,一直以来,也是合作无间。现在凭空冒个麟王出来,他好似比徐六还着急。</p>
“相公,麟王上台已成定局,改变不了。我所担心的是……”朱倬欲言又止。</p>
“无妨,你直说。”徐六道。</p>
“我担心,不止麟王上台执政,这议和一事,恐再起波澜啊。”朱倬道。</p>
“意料之中。”徐良沉声道。这议和的事谁撺掇的?还不就是刘家兄弟?有皇后在兴风作浪,官家十有八九会重提这事,只是自己现在十分被动,就是想阻挡,怕是也力不从心。</p>
“可一旦此番议和,相公若再想短期之内进军河北,只怕不易。”朱倬担心道。金人所提议和要求,旁的不说,这不得还都东京,则难以加速经营河南。西军撤出河东,再难以威胁燕云,女真人便有喘息准备之机!</p>
“我何尝不知?奈何此事由不得人。”徐良颇有些无奈道。不过,他随即话锋一转“你也不要担心,麟王一直以来,坚决主张抗战,此次北伐,诸军由他一手统率。相信,他也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,绝不至于赞同议和。”</p>
“但愿如此,可是圣上拜他的相,这初登**,能不顺着圣意办事?”朱倬质疑道。</p>
徐良闻言正色:“寻个机会,我得和麟王谈谈。哎,秦会之最近在作甚?也不见他?”</p>
朱倬想想,道:“除了中书理政之外,最近圣上单独召见过他两次。”</p>
“单独召见?”</p>
宫城,宣德门。</p>
三骑不急不徐驰至宫门前,马上骑士都利落地跳下。当先一人,年在五十开外,身长七尺有余,很是魁伟。身穿紫色公服,束金带,挂鱼袋玉剑,多年的军族生涯,使得他不怒自威,然英武之气中,仍难掩那一丝儒雅与从容。</p>
不是旁人,正是当今大宋,唯一一个“一字并肩王”,麟王,折彦质。折王确实老了,当年他领兵勤王,初到京城与徐九见面时,方过而立,其潇洒,儒雅,给徐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那句话怎么说来着?举觞白目向青天,皎如玉树临风前。</p>
二十多年过去了,昔日十几岁的少年郎徐九,如今已是四十壮年;而往日玉树临风的折仲古,如今须发之间,已夹杂着些许银丝。一捋颌下长须,折王的目光仍旧锐利,望着巍峨的宫门,他心里禁不住感慨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