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8章麟王回京(第3/3页)

作品:《宋阀

当年,为避耿南仲之祸,他主动放弃宰执的地位,去地方上练兵御敌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才避过了朝廷里多次的**风暴,丝毫未受影响,如今,他已经是“功盖一代而主不疑”,只差“权倾天下而朝不忌”了。</p>

一旦跨进这宫门,“权倾天下”,唾手可得。</p>

一名三十多岁的内侍踩着小碎步匆匆而来,到了折王面前,大礼下去,尖声道:“小人叩见大王。”</p>

“不必多礼,请起。”折彦质朗声道。</p>

“小人乃内侍省都知沈择,专一前来迎候大王,请。”沈择躬着身子,不敢直视。</p>

折彦质对身后两名随从一挥手,而后大步往宫中走去。大概是都收到了风声,麟王行走在禁中,但凡碰到他的官员,无不肃立在道旁,执礼甚恭,这其中,不乏中书要员。</p>

为表示郑重,赵谨特地选在“垂拱殿”,接见折彦质。到了殿外,沈择先入内通报,皇帝一听折彦质到了,竟然离开御座,亲自下殿来接!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遇,即便当年声望卓著的种师道在世时,也没有这般待遇。</p>

折彦质显然受宠若惊,一见皇帝下来,不等对方开口,已迎上前去,纳头就拜:“臣折彦质,叩见陛下!吾皇万岁,万岁,万岁!”</p>

赵谨上前亲手扶起,笑容满面道:“虽则麟王离京不久,可朕甚是想念。折卿柱国之臣,四朝元老,不必拘礼,来,殿内说话。”</p>

折彦质低着头,踏入殿内,等皇帝重新升座之后,才道:“臣一接到圣谕,即马不停蹄赶来行在,所幸没有耽误。”他为什么说这句话?因为但凡手握重兵在外的将帅,最敏感的一件事情,就是奉诏入京。他如此说,则是表示自己正大光明。</p>

赵谨显然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意思,只道:“无妨无妨,来,赐座。”</p>

坐定之后,皇帝先还是说了些场面话,又问了关于军中的情况。折彦质自然是据实以告,但其实皇帝也不懂,只是频频点头而已。</p>

一阵之后,皇帝主动提起折彦质两次上奏一事,道:“前番,折卿上奏,请求重回故土。这思乡乃人之常情,朕能理解。只是,国难未平,朝廷多事,朕如何离得开贤卿啊?且将思乡之情放一放,待到河山光复,朕决不吝惜三城两地。”这话说得贴心,往常,折家的领地只在府州,皇帝如今一表态,等于是说等将来天下太平了,我赐几个州给你们折家又能咋地?</p>

折彦质起身谢过。</p>

“折卿,朕记得,你去江西之前,是任枢密使?”皇帝忽然问道。</p>

“回陛下,臣担任江西宣抚大使之前,任枢密使兼御营使。”折彦质答道。枢密使固然荣耀,可御营司当时是统领所有南方军队的最高机构,这一点必须要说明白。</p>

“难得,为御外敌,主动离开中枢去地方强兵。如今战事告一段落,再让折卿在江西,则是大材小用了。”赵谨为自己后头将要说的话作着铺垫。</p>

折仲古心知肚明,嘴上却道:“臣捧卷则是一老儒,披甲则是一老卒,无论居庙堂之高,或是处江湖之远,同样为国尽忠,并无分别。”</p>

“高风亮节!”赵谨大声赞道。“朝中如折卿这般文武双全的贤臣,没有第二个。”</p>

“臣何德何能?不过在江西时,并无其他,唯愿岁岁,天仗里常瞻凤辇。”折彦质大唱赞歌。他后头说的这一句词,乃是有出处的,有缘故的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qidian.com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