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小儿辩证(第2/3页)
作品:《宋医》“那是因为方不对证!”钱不收叹了口气,摇摇头,“为师说过很多次了,替孩子瞧病,要特别注意望诊,要特别注意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,另外还有注意孩子的身形动作。憨头,你说说,该如何给孩子望诊?”</p>
憨头咳嗽一声,仰着脑袋背道:</p>
“师父教导云:‘望面,以左腮为肝,右腮为肺,额上为心,鼻为脾,颏为肾。其望目,赤者心热,淡红心虚热,黄者脾热,无精光者肾虚。’</p>
另观睡卧是仰是俯,睡时是上窜还是下窜,手足是否动摇,皆主五脏之病。</p>
师父云:‘心主惊、实则叫哭发热、饮水而摇搐,虚则卧而悸动不安。肝主风,实则目直大叫,呵欠,项急顿闷;虚则咬牙,多欠气。热则外生气,湿则内生气……”</p>
“行了,你再说说该如何为小儿诊察脉象?”</p>
“师父教导云:‘小儿脉乱不治,气不和脉弦急,伤食沉缓,虚惊促急,风浮,冷沉细……’——师父,小儿六种脉象都要背吗?’”</p>
“不用背了,让你这样背下去,天黑也背不完。”钱不收捋着胡须苦笑道,“你既然已经记住这些诊察之法,那你再瞧瞧,孩子该如何辩证?”</p>
憨头歪着脑袋凑过去瞧那孩子,好一会,才不好意思地摇摇头:</p>
“师父……,如果不是脾虚,那徒儿不知了……”</p>
钱不收叹了口气:“适才为师已经替这孩子诊脉望舌,这孩子脉细沉滑,舌尖红,苔中微黄而厚。加之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纳呆厌食,嗳腐口臭,腹胀如鼓,夜寐不安,尿黄多汗,大便干燥,当为何证?”</p>
一直静静看着的杜文浩暗自吃惊。</p>
心想钱不收这老头果真厉害,用给麦芽糖这机会握一下孩子的手腕,立即察觉清楚了脉象,让孩子舔麦芽糖的功夫,便观察到了孩子的舌象。</p>
不仅方法巧妙,且能在短短一瞬间便准确诊出脉象和舌象,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,片刻间便将孩子的病症查问清楚,真不愧神医的称号。</p>
只不过,他徒弟刚才背的东西,自己好像在哪见过,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。</p>
憨头听了钱不收的话,恍然大悟,涨红着脸挠挠脑袋,说道:</p>
“师父,徒儿知道了,这……,这是宿食积滞,停聚不化之症!”</p>
“嗯!脾虚不是脾伤,小儿伤食,应当消导化滞,这病自然就痊愈了,可你却误以为是脾虚,投以益气健脾之药,加之小儿家人误补人参、鸡汁等,导致邪实壅滞,纳呆厌食,腹胀如鼓,要知道,不管是食补还是药补,都会误病的,不仅不能治好本身病症,反倒会加剧病痛,正所谓‘误补益疾’啊!”</p>
阎妙手和憨头连连点头,躬身道:“谨记师父教诲!”</p>
“嗯,那你们现在说说吧,该如何下方?”</p>
憨头熟读医典,可谓倒背如流,却不会变通,师父没指名让他背哪个药方,他便仰着脑袋挨着回忆医典,结果满脑袋都是各种医治积滞的经方,不知如何取舍。</p>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 </div>
在他闷着脑袋思索的时候,阎妙手到底是师兄,脑瓜也灵,一转念便想好了,躬身道:</p>
“师父,既然是积滞,该当消食导滞、和胃清热,先攻下再补脾健胃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