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背锅军的诞生(第1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目前只有徐光启一个人的干部进修班,基本上都是跟着孩子们一起上课,偶尔朱由校也会给他开开小灶;</p>
他虽年迈,却也还勤奋好学,这些学生的课程是速成班,已经上到了快三年级;</p>
前面没学到,或者没弄明白的东西,他也乐意去找自己的‘小同学’去问,甚至有时候也会在课后老师;</p>
进了进修班之后,徐光启也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,简体字比繁体字易于书写,而且从左到右写,会更方便,</p>
用上铅笔或者鹅毛笔写字,虽然有些不习惯,却比用毛笔写的要高效得多,而且可以节省纸张;</p>
有些寒门学子,就连写封信,落笔时都要考虑再三,就是因为纸张不便宜,毕竟是手工制作,而且运输的成本也高,</p>
有了这些东西,不但是写信什么方便了,而且识字也变得容易多了,就算是普通百姓想学识字,也并非不可能;</p>
朱由校给徐光开的小灶,自然不是什么孔孟之道或者四书五经之类的八股,这些玩意他自己都搞不明白,</p>
他讲的是后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,比如绩效考核,比如六西格玛的一些工具,假设与检验,实验设计,</p>
由于是一对一教学,常常是这样一个场景,两个人面对面坐着,中间摆壶茶,摆些点心,</p>
也没有什么教材,朱由校是想到什么讲什么,有问则答,有时候随手就拿个东西出来打比方,</p>
他要向徐光启输出的不是知识,而是一种理念,给他播下一颗种子,让他通过这些理念去学习,去思考,</p>
在朱由校的计划中,徐光启和那两位武将是不一样的,他想要出宫,至少得等一批学员毕业;</p>
当然,到时候,他将会被聘任为教授,在讲台上,把那些先进的种子播种开,让它们生根发芽.....</p>
至于什么津门种田,推广农业之类的事,让别人去干就好了!</p>
灾荒之类的事情,朱由校根本不担心,有系统在那里,只要有银子,随时都可以弄出粮食,</p>
不过,要真走到那一步,也就到了他对大明的整个官场,甚至是社会格局大动手的时候了!</p>
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,猥琐发育,别浪!</p>
——————,</p>
孙承宗和熊廷弼的学习和徐光启是完全不一样的,他们几乎属于朱由校扔在那里,没人教也没什么人搭理;</p>
每天早上去操练那三百名士兵,而下午和晚上,则是针对这些士兵和新装备,设想和推演各种战法,</p>
当然,朱由校也不是对他们完全的放任不管,偶尔也会过去看一下,提出一些三三制之类的战法,</p>
孙承宗提出以慢射速的**配合机枪,同时装备火炮形成远近交叉火力的战法,朱由校也是认同的,</p>
这系统的枪支和子弹奇贵无比,要是只用马克沁泼子弹,不说自己的内库撑不撑得住,后勤保障都是个大问题,</p>
朱由校可没有半点小看古代人,像孙承宗这种能在史书上留名的,绝非等闲之辈,何况,他还写过一本著作《车营扣答合编》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