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战后的捷报(第2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他连夜跑去找熊廷弼和孙承宗报喜,当问及这两样武器,以便于上奏请功的时候,</p>
熊廷弼却说,圣上有口谕,这是徐可求守城,秦良玉部赶来相助的战果,自己二人只是在旁助阵,</p>
而且,更是交待徐可求,让他警告在场的官员,万万不可提到那两种新式武器还有新军,否则会惹来祸事,</p>
徐可求顿时是又喜又忧,如果照他们的说法,那么此战的首功就要落到自己头上,</p>
这可是一场大功,少不了奖赏,甚至可能会加官进爵,</p>
忧的是,这样汇报上去,平叛的重任极可能要落到自己的头上,</p>
那奢崇明可是世代土司,在当地经历了多少代了,而且他管辖的地方是边远山区,可不是那么容易打的;</p>
而且,捷报要怎么写?</p>
如实报已经不可能了,他也知道,熊廷弼和孙承宗能带这些新军出现在这里肯定是早就得到了命令;</p>
他还看到了很多非同一般的事情,这么一支新军里面,没有监军太监....</p>
要说没有皇上的恩准,那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,武将在外,要节制于文官与监军,这是惯例。</p>
骑虎难下的徐可求只好悄悄给孙承宗塞了张银票,请求他指点迷津,</p>
熊廷弼他不敢塞,因为他在担任辽东经略的时候就严令禁止送礼,</p>
孙承宗笑纳了,行前朱由校就有交待,如果有官员送礼的话,一律收下,记好谁送了多少,然后拿回来交到内库里,还说这是什么钓鱼执法,</p>
钓鱼执法到底什么意思,孙承宗虽然没问,大致也还是了解了,</p>
他心想着,皇上一上台就开始整治贪腐,现在只是在韬光养晦,在宫中办学,没有下狠手,</p>
这些官员要找死,也就由他们去,等到皇上腾出手后,看他们怎么死,</p>
其实,战报熊廷弼早就写了一份,然后交给山城的锦衣卫快马加鞭送进宫,</p>
至于为什么不是孙承宗写,那是因为为管做事总得有个主次,</p>
大家虽然都挂了个百户的职,熊廷弼是此行的主官,而且军中的资历比孙承宗要深得多,</p>
收了钱,自然得给人家帮忙,出主意写捷报,孙承宗还是有办法的,反正皇上看的才是真实的战报,实情早就了解了,这样做也是他要求的,</p>
“徐大人,你就写,锦衣卫获知奢崇明造反的消息,有了防备,提前通知了秦良玉前来相助,数万百姓相助守城,血战之下,斩叛贼万余.....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