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战后的捷报(第3/3页)
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

“那请问孙将军,战损该如何写呢?”徐可求又问道,</p>

身为巡抚,徐可求的职位比孙承宗要高得多,故而不能轻易叫大人,否则会得罪人,</p>

这就好比,在企业里,下属称上司为老板,或者领导都很正常,但是要是一个职位高的人称呼一个职位低的人叫领导,那肯定会惹人不高兴了,这不是埋汰人嘛?</p>

“尽量写得惨一点吧,此战守城的官兵战死了些人,你也可以启奏为他们修烈士墓,以供后人祭祀,皇上想必是会准的;”孙承宗说道。</p>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 </div>

烈士墓这个名词,自然也是孙承宗在朱由校那里听来的,他对此非常认同,甚至想极力推行这种想法,</p>

而这一战,正是第一次尝试。</p>

自古以来,对战死的英烈,大家都只看到了将领的功绩,然而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没有人关心,</p>

而真正冲锋陷阵死的,大多就是这些普通的士兵,</p>

战争,哪有不死人?</p>

战场上战死的,战后伤重不治的,边关,说是用血染出来的也不为过!</p>

在明朝,士兵们死后的下场一般都很惨,死在守城战的,还能被挖坑集体埋了,要是战死在野外的话,大多都是抛尸荒野,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,</p>

在孙承宗看来,朱由校不一样,他虽身在皇宫,却能考虑到了这些普通士兵,能考虑在他们战死之后让他们有安葬之地,而且还想出了修烈士墓这样的想法,</p>

且不说现在的情况,有没有这个能力实现,</p>

就凭他有了这个心思,孙承宗就觉得,他肯定会是一位前所未有的明君;</p>

明朝,不但是士兵没有地位,就连武官也没有地位,</p>

让没有地位,自觉低人一等的人去保家卫国,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拼命?</p>

但是,有了烈士墓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,士兵们的精神从此就有了寄托,</p>

这将是大明军人地位的一次大的改变!</p>

在经历了此战后,孙承宗对朱由校产生了一种难言的感觉,或者可以说是个人崇拜;</p>

这是一个十六岁的皇帝所能想得出来的事吗?</p>
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