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阉党徐光启(第1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皇宫里的生活,还是一如即往的平淡,朱由校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咸鱼,</p>
朝堂上的,该吵的还在吵,该斗的还在斗,至于国计民生,也一样没什么人搭理,</p>
骆思恭的奏报里,西山采煤的人开始多了起来,算是增加了一些就业岗位,</p>
一般人家,做饭,取暖以前都不会用煤,有了这个标准的煤炉(主要是防风烟囱)之后,大家就都愉快地用了起来,</p>
烧煤没有怪味了,而且也安全了,一般人家谁还用那些昂贵的木炭和柴火?</p>
烧煤的人多了,自然也就带动了采煤行业,甚至连在京城的晋商都开始打起了采煤卖煤的主意,晋省别的也许不多,但是煤绝对是多的!</p>
当然,要想卖煤,首先就得推广煤的使用,这东西毕竟以前只有炼铁和打铁的在使用,市场很小,</p>
别的地方可不像京城这样有个徐光启大人在那里推广标准煤炉,于是晋商们只能自己动手,</p>
还不能偷工减料,煤炉要是造不好,出了事,那可就没有人买煤了;</p>
朱由校得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倍感欣慰,这个时代可不是信息时代,再简单的东西,没有一点助力去推广,不知道的还真是不知道,</p>
(PS:作者出生在八十年代桂省的一个乡镇,在十六岁之前,除了小綄熊方便面,从未吃过别的面食)</p>
(小时候,家里的火灶就几块石头,做饭烧水,还是用吊在房梁上的锅,另外,至今没见过暖气是个什么样,网络图片除外。)</p>
晋商如果真就这样一门心思去挖煤,而不是去给关外那些个野猪皮走私铁和盐之类的商品,还是可以考虑留他们的命的,</p>
但是,如果只是靠出卖大明的利益来谋利,那就不好意思了,</p>
蜀省的叛乱,其实朱由校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,</p>
孙承宗和熊廷弼对这些武器还是不够了解,如果部队被人近身了,还是很危险的,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,</p>
但是,用了人,就要信任,正史上的朱由校跟老蒋简直一个德性,三天两头派太监到辽东去询问战事,不时还瞎指挥,还好当时有几个良将在,不至于乱套了;</p>
现在朱由校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,掌握住情况就好,至于具体怎么操作,还是让他们自己来,</p>
别的,该担心的不多,不是说大明真的就风调雨顺,而是在朱由校眼里,虱子多了也就不怕痒了;</p>
没人没权的,自己说什么都会有大臣反对,要执行点什么事都得用高压政策,何必呢?</p>
还不如让魏忠贤出去搞事情,自己乐得个自在;</p>
开海禁,其实朱由校也想弄,但是有点操之过急,阉党的势力还不够大,虽然这个时候海禁已经形同虚设,也只能再等段时间,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