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徐光启的《大棚疏》(第2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然而,这些看在徐光启等人眼中却是完全不一样了,</p>
徐光启是种过地的,他对农业的现况非常的了解,</p>
不要说在气候寒冷的北方,即便是在南方,农民们秋收之后一直到开春,都是没有事做了,</p>
一个农户,真正用在种田上面的时间和精力,其实在日常里并不算太多,</p>
男耕女织,这是一个常态,也就是说,有条件的家庭里,主妇除了日常要做的家务事之外,还要织布,</p>
男人除了伺弄田地之外,还要做些上山砍柴,照顾自留地的玉米之类的,</p>
不过,一到了冬天,这些劳动力除了少部份能在地主或者富户那里找点零工做之外,大部份就是放个几个月的寒假,</p>
**的劳动人民是最不怕辛苦的,这种大棚只要推广开来,老百姓便多了一份收入,</p>
不说像皇上这般尽种些瓜果蔬菜,哪怕就是用来栽种红薯,也是一份产出,</p>
虽然朱由校只带着学生们走马观花般走了一遍,但是徐光启却潜心于这个大棚种植的研究中,不可自拨,</p>
每天一大早,他便去挑水淋菜,观察各种植物的成长状态,晚上也是打着个灯笼去里面研究,</p>
室外的温度,大棚内泥土的温度,空气的温度,等等相关的东西他都一一记了下来,温度计是朱由校御赐给他的;</p>
徐光启在学院里呆了有一段时间,他拒绝了朱由校单独分给他的宿舍,坚持与那些孩子们同吃同住同上课,后来变成了孩子王,</p>
原因也很简单,徐光启怎么说也是读了不少书,识字率肯定比这些连蒙学都没读过的孩子们要高,</p>
于是这些好学的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,便向他请教,他也是每次都有求必应,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