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徐光启的《大棚疏》(第1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“同学们按顺序进来,注意了,不要踩踏到里面的蔬菜,这可是咱们过冬要吃的;”</p>
“这个就是大棚种植,通过棚膜和墙体的红外辐射、逆辐射,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,”</p>
“同时密闭的环境还可以减少空气对流热交换产生的热量损失,所以大家应该感觉得到,这里面比外面要暖和很多,”</p>
“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就可以在冬天种植出夏天或者南方才能存活的蔬菜瓜果了,”</p>
朱由校带着徐光启及一众学生们,在大棚里边走边解说着,</p>
大棚里,各种蔬菜瓜果,有些已经长出了枝叶,像速生的生菜,有一部份已经成熟,可以吃了;</p>
大棚种植养殖,技术并不复杂,在后世更是到处都是,成本并不高,</p>
图方便的朱由校在系统里把构件给兑换了出来,然后再让人组装起来,搭建成了这么一个宽十米,长一百米,约有一点四五亩的塑料大棚,</p>
这个大棚就搭在皇家学院旁边的花园里,</p>
它的结构简单,容易推广,种植密度大,甚至可以采用立体种植,</p>
因为封闭环境中,水份蒸发流失少,对浇灌用水的需求只是普通种植的三分之一,</p>
这样的大棚,在小冰河时期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,当然,朱由校的本意只是想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,甚至他还让人种上了西瓜,</p>
带着这些大明的种子来看这个大棚,主要是想通过他们把这种技术推广出去,顺便帮自己松松土,淋淋菜,</p>
明朝的时候,已经有了成熟的烧制玻璃的技术,不过工艺受限,纯度还不高,颜色不好看,透光度不高,虽然不美观,拿来建大棚却也足够了,</p>
而且朱由校还有另外的方案,一米二宽,五十米长的塑料膜,系统售价也就二两银子,加点价卖出去,老百姓应该也还能接受,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