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皇家渔业公司(第2/3页)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》这年代又没有什么氧泵,肯定都死得不能再死了,经济价值不高不说,甚至可能还会变质;</p>
也就是说,绝大部份的渔获只能在沿海地区消耗掉,只有极少量的鱼干虾干才会流通,进入市面,</p>
沿海的人自然不会稀罕这些常见的海鲜,而因为交通不便,也没有发展出什么旅游业,</p>
所以,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看得上海洋渔业,那么辛苦折腾,结果只能赚点蝇头小利;</p>
但是在朱由校看起来却不一样,这可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;</p>
首先,这个时候盐价在可以晒盐的海边并不是太贵,甚至还有盐田产了盐卖不出去的情况,</p>
其实,官方的盐引并不贵,相当于办一张执照而已,贵在于地方**设的小金库或者贪污,使得想拿到盐引的商人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,</p>
因为盐引及沿途的设卡收费制度,所以只需打点一些关卡的私盐很是盛行,毕竟要比官盐便宜一倍以上,</p>
而内地的老百姓要想吃到海盐,那就不一样了,经过这么层层加价和运输成本,再加上商人的利润,他们吃到的盐奇贵无比,边远一点的地区,几十斤米才能换一斤盐。</p>
那么,回过头来,在海边的渔民,拿两斤米换他一斤鱼他同不同意?</p>
多半是会同意的,总不能天天吃鱼吧,再让他把鱼杀好,抹上一层盐,拿去晒干;</p>
还是有一些人会同意,其实盐又不值几个钱,抹那么一点也没什么,无非也就是麻烦了一点,</p>
反正打上来的鱼又吃不完,那麻烦点也就忍了。</p>
也有些渔民也开始在晒咸鱼干,只不过形不成规模,吸引不来客商,</p>
人家大老远跑来,你们一个渔村就卖个几十斤鱼干,连运输的费用都赚不回来;</p>
朱由校想的就是,把渔业搞成产业化,规模化,</p>
制冰技术在明朝已经很成熟了,把一些贵一点的海鲜用冰冻了运到京城里来卖给饭店,应该是笔好买卖,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