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两个老师(第2/3页)

作品:《大明,朕要日不落

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不能教出治国的经世大才。</p>

但是却可以教出很多知道百姓生计,懂得实际应用的人;</p>

他们不像那些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现代书生一般,也许满腹经纶,但是下到地方的时候却做不了什么好的决策。</p>

徐光启觉得学院里面的同学很多人可能基础都很差,却足以担任一些地方官员;</p>

这样的教育制度推广开来,规模再扩大一些,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多也可以在基层里面做很多事情。</p>

于是徐光启向朱由校提出,在朝廷中选择一些官员来参与到教授的过程。</p>

朱由校笑笑就否定了,没有告诉他原因。</p>

在他看来这个人情商明显有问题,我放着好好的官不当,去做个老师干什么?</p>

脑袋抽了吧,现在做官员才能贪到钱,有权有势,当老师你贪什么?</p>

而且他也不想自己的这帮孩子,被那些鼠目寸光,固步自封的官员给教得脑子坏了。</p>

于是徐光启接下了任命,带着朱由校新给的教导主任头衔,顺便还接受了朱由校再次赏赐的笔墨纸砚,还有他的墨宝;</p>

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,徐光启还是挺尴尬的。</p>

现在他都已经接受了新式的书写方式,根本就不想用毛笔了。</p>

皇上御赐的东西不能卖也不能送人,放在家里还要好好保管,不能损坏;</p>

而且呢,皇上的墨宝也实在太过差,几乎不能见人。</p>

这些东西要怎么处理还真是个问题。</p>

只不过,朱由校还给他分了一群他不敢说,也不敢骂的宫女教员,这就是他在新学院的班底。</p>

而且现在他还不知道新的学院规模是现在的10倍。</p>

虽然答应了朱由校会培训更多的教职员工,但是一下子扩大十倍,也肯定让他很头痛。</p>

朱由校也知道这些,所以没跟他说什么新学校扩大规模的事情,就怕把他吓跑了。</p>

先让他去了,再慢慢的温水煮青蛙,把你待遇搞好一点,然后再让你看到一些希望,总能把你稳下来吧。</p>